加拿大华人网

忆母校上海市三林中学(记述文)

2019-09-08 博文 点击:

前言:许多人都说,在人生的记忆中,学校生活最不为忘记,我也是如此。每当回忆起儿时、少年或青年时代的事情,似乎许多都发生在校园里,那样的记忆犹新,甚至刻骨铭心。我的小学、初高中的母校——上海市三林中学,是上海浦东地区历史悠久的名校,我为有幸在这座“摇篮”里培育、成长而深感幸福和自豪。
 
      我的母校始建於1896年,是浦东地区开办最早的学校之一,起初叫“三林书院”,1902年满清政府废科举,改名为“三林学堂”。1928年后又先后易名为“私立三林小学校”、“私立三林职业学校”、“私立三林初级商科职业学校”等。1953年,也就是我上小学的那一年,改为公立,在同一个校园里,将小学和中学分离,分别叫“上海县三林小学”和“上海县三林中学”,至1958年,也就是我开始读六年级时,小学校正式搬迁至中林街后场地。仅一年后,我读中学,又重新回到三林塘东林原址所在地中学校园内。在那两个校园里,我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一直到1965年考上大学。

      我记得,上小学开学第一天,我母亲领着我和表姐(与我同岁,但大我几个月)一起走进三林学校。学校的正门很气派,正中二个四方大石柱上装有二扇大铁门,二侧二个四方小石柱上各装有二扇小铁门,右面铁门里侧是传达室。由于是开学头一天,中间大门敞开,学校校长和老师满脸笑容,站立在铁门两侧迎接新老学生。踏上校园内的石子路,看到两侧是整齐的冬青小树,小树后面是花圃,里面种植了漂亮的花草,右花圃后面是一排大树,大树后面就一溜围墙,围墙墙面上写有“热爱祖国、尊敬老师、爱护公共财物……”等内容的大字,使校园沉浸在花园书香气氛之中。

      石子路前方正对礼堂大门,礼堂里面办理入学手续,班主任老师把我们领到教室里。走出礼堂大门一拐弯,一汪清澈湖水映入眼底,湖的周围栽有垂柳,湖心三曲木桥直通湖心亭,湖心亭为木质结构,顶棚四角呈飞檐形,亭上高挂题名“仰高亭”的牌匾,以后才知道是老校长丁仁科的手迹。走近湖边石栏观望,一簇簇荷花绿盖擎天,一群群金鱼碧水嬉戏,一只只蜻蜓在湖面穿梭,湖南边的二层教学楼和楼北面的草顶芳菔亭、湖西边的图书馆红楼、湖北部的小学部教学楼以及通道上方葡萄架的翠绿齐刹刹倒映在湖水里,映成一幅仙景般的画卷,美不胜收。进校第一天给我留下的印象如此之深,至今也没有淡忘。

      母校还拥有宽敞的操场、三层楼高的体育馆及锻炼器材、相当规模藏书的图书馆、整洁敞亮的教室和较强的师资力量,这在当时其它郊区学校是没有的。可以说,我儿时母校的学习环境相当优越。当然,与现在大城市小、中学校所拥有的现代化设置无法相比,这里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也没有供学生就餐的食堂。当时,我们学校学生大多是附近农村的孩子,生活条件都比较差,离家近的孩子中午回家吃饭,路远的就自带饭盒,主食一般都是南方特有的秈米饭和自家地里种的蔬菜,放在老师食堂大蒸笼上加热后吃。尽管学校这些生活条件没有现代学校好,但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一点也不逊色。上敬父母、下爱同学,遵守社会法规、学校的纪律,热爱力所能及的劳动,树立远大的志向,在那无忧无虑的学习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记忆深刻。

      在上小学时,有二位老师给我的记忆最深。一位是沈校长,是我的启蒙老师。当时她租房就在我家附近,她不仅课讲得好,而且为人忠厚,针对学生的优缺点,她会像慈母耐心教育,经常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有一次,她向我母亲提到我上课时会“开小差”,尽管她说的是缺点,我也不认为是告状,表示今后要改正,心里感到很舒坦。她看到我爱好唱歌,还推荐去报考某艺术学校,尽管没有被录取,但我心里很感激,因为她懂得学生的心理。另一位是班主任王老师,主教语文课,他经常讲历史英雄人物故事,教育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学好本领报效祖国。那时他五十多岁,满头白发,经常犯气喘的毛病,但还亲自带我们到实验田或附近生产队大田参加劳动。有一次去摘棉花,他的老毛病犯了,就端个小板凳坐在田埂旁,为我们加油鼓劲。现在想起来,小学好老师的身传言教对学生一生良性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我辈的童年是幸福的,生活条件虽差而不觉得苦,学习虽紧张而不觉得累,享受了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

      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正是我们接收教育、享受青春最好的年龄,这个时候,三林中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尤其到我们上高一的时候,学校调入不少来自市区中学的老师。这个时期,学校还面向市区招收住宿学生,我还到孙家桥公交车站迎接比我们低一班的市区同学和家长。可以这样说,这几年我们受到学校良好的思想教育和系统的教学传授。我常为之而感到自豪,经常想起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音容笑貌,内心对他们曾经付出的爱心和努力充满无比感激之情。

      我曾在9月3日那天日记里写道:“今天(注:高一开学首日)正式上课,在下午的班会上,蔡老师讲,我们从现在开始应当努力了,还特别举了本届高三毕业班中的一位女同学,她从高一至高三经常受到同学的欺侮,因她家境困难,这三年都是半工半读,在学习上非常用功,并主动帮助同学,在今年考上大学的18名人员中就有她一个,蔡老师的话使我很感动,我要向她学习。”读这段日记,我想起当年老师对我们的教育确实很到位,足足影响了我(们)的一辈子。上面所提到的蔡老师教语文,当过我们班主任,我经常模仿他写的字体,对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很有影响,心中很感谢蔡老师。

      另一位恩师是周老师,当时他主教政治课,这门课程对高中生很重要,不仅高考有这项内容,而且也是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课程。周老师为人很谦诚,老师同学甚至家长都很愿意接近他。他经常为全校老师同学作形势报告,在讲演中,他会列举许多生动例子来论证报告的主题,让大家在精精有味的听讲中得到知识提高和情操陶冶。我参加高考前,他曾对我如何填写志愿说了想法,以帮助我选择高等院校。前两年,我回家探亲时,九十岁的老母亲还提起周老师,讲他如何关心学生、平易近人的事情。
 
      还有教我们语文的陈老师,他的渊博学识,他的魁梧外表、他的潇洒风采使我记忆犹深,每次讲课时,他会将一方手帕塞在左手衣袖里,右手拿一把折扇,从不看讲稿,听他的讲学可说是一种美的享受。记得有一次作文课上,他出了“春天”的题目,两节课的写作,我的作文连中他用红笔画的二个圈,批了个82的高分,并让我在全班朗读,给我以很大的激励,写作兴趣甚至延伸到我的一生。后来我考上大学,曾经回校看望过他,但文革后就失去了联系。前些日子我查阅网络,方知陈老师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但他一直很乐观和自信,他於1973年得癌症去世,看完他的这段经历我饱含热泪,愿他在天之灵接受他的学生由衷的怀念。
 
      读初三时,我加入了共青团。升入高一后,我既要顾及学习任务,还要兼任团支部工作,以及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许多事情经常“顾此失彼”和“捉衿见肘”。我记得,学校的团总支书记姚老师经常找我谈心,并多次参加我们班级的团支委会议,手把手教我如何发挥团组织作用,帮助同学提高思想觉悟、学习成绩和做好班级工作。当时,我们班级(高三甲班)在学校比较出名的,同学之间很团结,互帮互助成风。不仅涌现有好多位学科尖子,而且同学普遍的学习成绩也很好。在学校组织活动中我们班级常名列前茅,如每年运动会总拿总分第一,文娱表演节目也是出类拔萃。高考录取成果也很好,光考入北大就有三人。据我所知,没考取大学的同学,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发挥重要作用,有的成为了当地名人。对我来讲,这段时期的学习和锻炼,对今后在大学、企业和社会上有能力去组织、领导技术攻关和技术管理起到“打基础”作用,着实得益非浅。
 
      另外,学校的杨校长、乔书记、周教导主任,以及费老师、吴老师和钟老师都对我们学生非常之好,在高中毕业时,他们还与我们合过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世纪,这张合影照片被我精心保存了下来,而且还制成了清晰的电子文档,由于年隔久远,还有组织开展文艺和体育活动的老师名字记不起来了,但是,我对母校每一位领导和老师的无私教导和奉献精神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母校之伟大,正在通过这么多好领导和好老师而得到体现,正是通过他们,把母校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德和优良学风潜移默化地传承给了一代代学生。

     原母校优良校风永存,更加兴旺发达,桃李满天下。(此文始写于2006年12月22日)

   
【后记:由于我从母校上海市三林中学毕业(1965年)后一直在东北辽宁大连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机会到母校访问,也从未参加过同学聚会,所以,对母校的情况只是从学校网站上稍有了解。好在我大妹曾在三林小学当老师,通过她能了解到一些母校的情况,也接收过校庆时学校赠送的礼品;也是通过她与班级群主丁同学接上关系,得以能用邮箱、手机、微信等通讯工具进行联络,并撰文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思念和感谢之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图1:仰高亭


▲图2:芳菔亭

▲图3:老教学楼背景

▲图4:老教学楼

▲图5:学校风景一角

▲图6:高中部二楼

▲图8:高中部二楼走廊

▲图9: 校园内风景一角

 

▲图10:恰同学青年,风华正茂。

 

▲图11:恰正值18,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以上部分照片摘自网络,致谢拍摄者)


(完)

返回“博文”目录

返回“家乡回忆”目录

 

忆母校上海市三林中学(记述文)

http://m.sh-dupont.com/bowen/2168.html


推荐访问:上海市三林中学 三林中学校园网